SEN|港大研究:逾6成父親照顧特殊需要子女曾感羞恥 減少外出形成「困獸鬥」

社會

撰文: 馮琪雅

發布時間: 2024/10/02 14:35

最後更新: 2024/10/03 12:29

分享:

分享:

港大研究:逾6成父親照顧特殊需要子女曾感羞恥。

香港大學推算,截至去年中全港有近1.3萬名父親主力參與照顧2至12歲特殊需要子女。

港大研究發現,在照顧有特殊需要子女的過程中,逾6成父親曾感到羞恥或內疚等,有受訪父親形容帶子女外出就像「把尊嚴放入雪櫃」,招來途人奇異目光,因而避免帶子女外出,形成終日在家「困獸鬥」。

港大團隊於前年5月至去年9月進行全港首項針對父親作為有特殊需要子女照顧者的研究,包括以問卷訪問437名有特殊需要子女的父親,發現大部分受訪者在照顧子女過程中,曾經歷負面情緒或行為。

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盧啓聰(右2)進行全港首項針對父親作為有特殊需要子女照顧者的研究。(港大提供圖片)

其中分別有65.7%曾感到羞恥、76.2%曾感到內疚、50.6%曾做出「迴避行為」,以及95.2%曾做出「補償行為」。當子女在公共交通工具、遊樂場及商場等出現情緒波動、逃跑等異常行為,受訪者會因途人的奇異目光及負面言語等反應,而感到羞恥,進而避免帶子女外出及參與社交活動。

同時,受訪父親普遍對自己管教子女時出現激烈的情緒反應感到十分內疚,進而希望透過持續補償行為令自己減少內疚。

團隊亦對31名父親進行深入訪談,有父親認為帶子女外出就像「把尊嚴放入雪櫃」,要面對旁人奇異目光,如非必要也不會帶子女到公眾地方,終日在家形成「困獸鬥」。

領導碩究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盧啓聰提到,有父親認為自己經常失控地打罵其特殊需要子女,其妻子亦覺得他太粗魯過火,「冷靜過後,他覺得很內疚,於是不斷買東西及放鬆管教來滿足他,接著又與子女有更多衝突,形式惡性循環。」

相較坊間兒童殘疾人士照顧者服務,較多以女性為主要服務對象,盧啓聰建議政府資助設立男士照顧者支援中心,提供「爸爸教養課程」及以玩樂或運動為本的親子活動等,並推動「父職友好政策(Father-friendly policy)」,以及加強社區教育,減少對特殊需要兒童的污名化。

最新影片推介:

🎓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,入HKET App即睇!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全港中小學選校資訊】 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兒童健康百科】 【職場文化智慧】 【家事百科全書】